《告白》
作者:湊佳苗
譯者:丁世佳
出版社:時報出版
出版日期:2010/10/15
得獎紀錄:書店大獎第1名 (2009)
第29回小說推理新人獎 (2007)
週刊文春「2008年Mystery Best 10」第1名
寶島社「2009年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!」第4名
一位中學女老師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,後來經她私下調查,原來是班上兩位學生謀殺的,但殺人動機實在荒唐。痛失愛女的老師辭職,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,而在結業式那天向全班學生告白真相,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畫,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因子……
一位教師,一位母親,一位受害者家屬,同時也是一位復仇者的真心告白。
故事就是從告白開始。
有別於傳統的懸疑推理小說,《告白》以「我」著眼,一段段的自我獨白,呈現事情的多樣面。也由於是從「我」代入,讓讀者無法抽離書中人物,直擊每個人心中的最深處,最赤裸裸的真相。
遺憾往往都是自己造成的。
在種種陰錯陽差下,悠子老師的四歲女兒愛美在學校的游泳池內溺斃,當真相漸漸的明朗,我們卻也不禁扼腕,鑄下大錯的每個人原本都有機會解釋一切,但卻徒然
讓機會錯過,讓遺憾一再重演,悲劇也因此一發不可收拾。而我們也總在事發後才得一窺內心的全貌。與其說是「告白」,我認為倒不如稱為「告解」,在每個人的
心中,面對事情下意識總會將自己行為合理化,合理化成習慣,黑的也能變成白的,套句現代用語叫做「自我感覺良好」。反觀現實生活中的我們,是否也曾為失敗的表現感到無力,對懸而未決的問題無可奈何,逐漸喪失解決事情的動機與動力,進而選擇逃避,終至麻木不仁?我們是否也總是在覆水難收後才願意給個「遲來的告白」?或總是選擇苦苦等待對方「遲來的告白」?我們是否總是在保持緘默之中不斷傷害彼此?
「當倫理與正義分歧時,你該選哪邊?」
《告白》其實碰觸到許多家庭校園社會議題,從老掉牙的親子衝突問題,到近年來頗為發燒的話題如校園霸凌事件,愛的教育與教養問題,或是社會大眾對愛滋患者的誤解與迷思,以及深具爭議的死
刑問題,有罪無罪該由誰來審判?犯罪者的命運又該由誰決定?人總是苦於並不自知,有多少人是可以見不賢而內自省也?耶穌曾說:「你們當中誰是無罪的,誰就
可以拿石頭擲她。」受害者往往也是加害者,但這是否意味著加害者就其情可憫?《告白》一書扔給我們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