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自由幻夢》 Mockingjay



作者:蘇珊.柯林斯 Suzanne Collins
譯者:鄧嘉宛
出版社:大塊文化
出版日期:2011/01/19

飢餓遊戲成為夢魘,不能逃脫。第十三區確實存在,從被遺忘的荒野浮現。不只一次,她什麼也看不見、聽不見,沒有感覺,除了烈火焚身的痛楚,以及痛恨。但,由於她不曾參與,一無所知的計謀,凱妮絲,燃燒的女孩,活了下來。她的家鄉已經毀滅,無數第十二區的生命只剩灰燼和殘破的屍骸。但,反抗軍確實存在,一批新的領導人在等待,革命正在展開。

她最痛恨的是自己。因為,豈不是由於她,第十一區吹口哨的老人、她的造型設計師秦納才會死?豈不是由於她一箭射向覆蓋競技場的力場,她的家鄉才會遭受烈焰的懲罰?她的每一個動作,只招致別人的災禍。而比德,被劫持、凌虐,居然讓她看見自己的真面目:凶狠、不能信賴、會利用人、致命。她無法面對自己,只想躲起來,閉上眼睛,把世界擋在外面。

是的,豈不是由於她,比德才會被劫持? 大旬祭之後,比德落在都城手中,史諾總統隨時可能殺了他。然而,更可怕的,是凱妮絲終於明白,史諾不可能殺他,因為他經不起浪費這條性命。如今,他手上只有比德可以威脅凱妮絲。她不惜犧牲性命也要保住的男孩,已變成都城摧毀她的武器。

但她絕無可能被劫持,也不能容許都城的暴虐和飢餓遊戲繼續存在。她只能成為反抗軍的學舌鳥,革命的旗手。看來,秦納早就什麼都想到了,為凱妮絲留下一套特殊的服裝,讓她上電視演出時穿戴。但,光是演出就夠了嗎?她本來就是最拙劣的演員。而且,答應演出,難道不是再度成為另一場遊戲的棋子嗎?

她的角色早經設定,只有她懞然無知。一開始,她被蒙在鼓裡。到最後,她會明白棋局的全貌嗎?真相?她也許會痛恨真相。而且,凱妮絲是可以被設定的嗎?蓋爾說,到最後,凱妮絲會選擇一旦失去,她就無法存活的人。那麼,她賴以存活的是什麼?結局呢?你也許喜歡,也許討厭。然而,這或許才是對的結局,因為,這才是她最後明白的真相。遊戲仍在上演。她只能扮演自己。


劇情動畫(看不到動畫點我)


我名叫凱妮絲.艾佛丁。
我十七歲。
我家在第十二區。
我參加了飢餓遊戲。
我逃脫了。
都城恨我。
比德被抓成了階下囚。
大家都認為他已經死了。
他很可能已經死了。
說不定死了對他來說會是最好的……


故事從已成廢墟的第十二區開始。
橫陳在路上的骸骨散發出腐敗的陣陣惡臭,凱妮絲走在遭到轟炸的街道上,隨著腳步的緩慢挪移,輕輕揚起一陣灰燼。

是我害死你,
還有你,
還有你。


故事還是從頭講起好了。
「施惠國」,一個坐落在曾經被喚作北美洲的國家,在一場吞噬大片土地及人口的大災難後,自廢墟中重新誕生,並建立了供應都城生活命脈的十三個行政區。但在建國後不久,第十三行政區叛亂,企圖推翻都城的統治。叛變迅速被平定,都城為了殺一儆百,展開了前所未有的高壓統治,並且每年在都城競技場舉辦「飢餓遊戲」,以懲戒其餘的十二個行政區。
在飢餓遊戲中,除了明文規定銅鑼響起的前六十秒不可離開金屬板,以及一條「不可吃人」的不成文的規定之外,遊戲可說是毫無規則可言。為了成為最後的生還者,你可以無所不用其極,欺詐、偷竊、背叛、傷害、甚至殺人。活下來的唯一代價,就是付出你所有的人性。
凱妮絲就是這樣進入都城的。與母親、妹妹相依為命的凱妮絲,在飢餓遊戲的抽籤大會上自願代替被抽中的妹妹參加競賽,但這也同時是凱妮絲與都城難分難解的命運的開始。當凱妮絲幸運的從第七十五屆飢餓遊戲中脫逃,卻也驚人的發現,原來相傳早已毀滅的第十三區,不僅依然存在,甚至還發展出足以與都城相抗衡的新勢力。
自古至今,「宣傳」始終是政治上平撫民心的好用統治手段,透過各式媒體的傳播,不僅可使各項政令順利被推廣,或更甚者,透過適度的包裝,美化政績,進而操控人心。極權政治之所以被人詬病,正因為其權力集於一身的政治型態,更利於掌握輿論。
於是,來到第十三區的凱妮絲,就這樣成為成為史諾總統與反抗軍領袖柯茵手中攻守進退的棋子。在柯茵總統的示意下,凱妮絲由原本塑造的燃燒女孩形象,一變而成為勇氣的象徵「學舌鳥」,浴火鳳凰般的重生,卻得面對更多前所未有的難題。
在這個世界上,有許多遠非我們所能想像的人性黑暗面,誣陷、傾軋、排擠、口是心非、暗箭傷人,有很多時候是我們所無法掌控的局面,為了生存下來,我們不得不與現實妥協,凱妮絲也是這樣妥協的,為了家人的安危,為了深陷在敵人手中心愛的人,凱妮絲毅然成為學舌鳥,成為眾人所追隨的精神領袖。
在《自由幻夢》這本反烏托邦小說中,柯林斯將帶領讀者進入一個令人窒息的世界,看被鉗制的人民思想,如何透過凱妮絲的登高一呼而釋放,當然,凱妮絲並非自始至終的堅定一致,曾經的掙扎、猶豫,最終化作發人省思的共鳴。

arrow
arrow

    小企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